您的位置-首页-总结公报
 
二○○六年政府工作总结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4-26 【字体:  】 【关闭
  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本届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06年,全区区属口径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9.5%,比2005年增长40%。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递增33.2%,比2005年增长56.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8.7:53.7:37.6调整到7.8:46.5:45.7。2006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8.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20.2%,比2005年增长40.6%,初步构筑了以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框架。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8.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1.3倍,年均递增22.6%,比2005年增长49.1%。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19.2%,年均递增4.4%,比2005年增长4.7%,无公害蔬菜、葡萄、花卉苗木分别发展到4500公顷、750公顷和340公顷,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超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四年完成企业改制330户,盘活有效资产4.6亿元,安置职工5216人。全面推行农村税费综合改革,精减了三镇机构、编制和人员。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成立了区政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院。调整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实现了建管分离。民营经济进一步壮大。2006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发展到9100户,按可比口径比2005年净增260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实现35.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增长近2倍,年均递增30.7%,比2005年增长48%,占区属口径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62%提高到89%,成为推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迈出较大步伐,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四年实际到位内资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引进超亿元项目31个。2006年预计引进内资25亿元,比2005年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50%。四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7亿元,年均递增21.4%。2006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比2005年增长80.6%。
 
  --环境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四年新建改造景阳大路西段、普阳街、西安大路等街路30条,初步构筑了“四横五纵”的城区路网框架。自行筹资2.5亿元,新建西湖大路、合心大街等农村等级公路86条、210公里,在全市城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硬质化道路。改造建设了林园、解放立交桥三园和锦江公园,四年新增绿地148.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累计完成农村造林97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8%,在“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评比中,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全市唯一先进区。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安静”工程,我区连续三年在全市环保目标责任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马路市场、露天烧烤等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整治,新建市容标准化街路108条,创建国家卫生城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统筹兼顾,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我区成为全省城区首家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区社区服务中心和38个社区服务用房,健全和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提高了社区自治水平。积极推进“名师?名校”建设工程,投资1.8亿元,建设改造了87中学、绿园小学等8所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区有528名学生考入省首批重点高中。新建改造了区卫生大厦和区、镇两级医院,并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全面加强,连续八年被评为省“一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婚育新风进万家和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积极探索文化事业产业化发展新途径,深入实施“一街一品一特色”工程,在全省率先进入省级社区体育样板工程区行列。加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人事编制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在全省四年一次审计工作评比中,我区被评为全市城区唯一先进单位。民兵和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人武工作连续四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此外,机关管理、价格监督、民族、侨务、外事、人防、地方志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民主与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我区进入全省文明区行列。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四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24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616件,办结率均达到100%。“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区工作扎实推进,司法工作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权建设,顺利完成了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有效开展纠风专项治理,政府机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软环境建设被评为全市先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06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3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514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0.1%和33.8%,比2005年增长9%和10%。2006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阳光工资和采暖补贴做到了全额及时发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四年开发就业岗位4.5万个,有3.7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就业率分别达到83%和87%,就业再就业和残疾人就业工作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残疾人康复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四年累计发放低保金和救灾款3900万元,低保工作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先进,老龄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效地遏制了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我区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特别嘉奖单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妥善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和影响全区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加强市长公开电话办理工作,四年受理各类投诉1.8万件,办结率达到100%,我区连续七年被市政府评为标兵单位。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平安绿园”创建活动,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200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面对新一轮区划调整,奋勇拼搏,真抓实干,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上实现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全区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重大问题上迈出了可喜而坚实的一步。
 
  一是园区建设在困境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围绕为工业经济构建发展平台,我们有效地克服了规划滞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土地征用难度增大、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等方面困难,举全区之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预计全年投资5亿元,基本完成“七通一平”面积10平方公里,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我们绿园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及大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是财政收入在窘境中实现了高速增长。积极应对2005年汽车产业大幅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窘境中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6亿元,完成年预算的125%,按可比口径比2005年增长56.2%。区本级财政留用收入完成年预算的144.8%,按可比口径比2005年增长66.5%。积极争得各项专项资金1.1亿元。税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6.5%,首次超过二产,区本级财政留用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20.4%。预计到年末,全区可支配财力达到3.6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是我们绿园人勇于负重奋进的真实写照。
 
  三是项目建设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了投资规模、项目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齐头并进。2006年,全区引进落位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不含地产项目),预计总投资53.5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8个,占项目总数的28.1%。世界500强的英国翠丰集团,国内500强的东方集团、华龙集团等一批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实力型企业相继落位。这些项目有效地扩充了我区的经济总量,蓄积了经济增长的强势后劲,必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城市建设在压力面前实现了重大突破。有效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工程量大等困难,加快了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列入全市改造计划的23块重点棚户区已全部落实建设主体,完成拆迁面积6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地产开发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建改造巷道429条、65万平方米,改造量是前三年总和的3.6倍,三环以内所有巷道和裸露地面全部实现了硬覆盖。完成绿化投资2700万元,城区新增绿地18.7公顷,在全市绿化综合评比中我区再创佳绩,圆满实现了“四连冠”。此外,雁鸣湖湿地改造的全面启动,天嘉公园的建成开园,都极大地改善了我区人居环境,更是我们全面落实“环境兴区”战略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五是一些重大问题在沟通协调中得到了圆满解决。经过我们上下的全力协调,申请省市获批建设用地指标410公顷,并争得办理土地证件的市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成为全市特例。争取商业银行土地收储贷款4000万元已全部到位,争取市政府增加了开发银行2亿元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软贷款指标。通过土地整理和城区蔬菜基地项目,争取省市专项资金9000万元。经过反复磨合和据理力争,大成集团金宝特公司、皓月集团、大洋管件、三友汽车等16户域外纳税大户全部清回。另外,西新工业集中区的正式设立,绿园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园区的保留以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费收缴权的下放,区环卫保洁处部分职工编制得到市里的确认等等,都是我们争取到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最大支持的结果,更是我们摆脱困境、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六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潜能在目标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制定实施以目标责任体系为基础、考评奖惩体系为导向、组织领导体系为保证的“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增强了政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了全区上下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我们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回顾四年政府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主导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区本级财力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城市开发、土地征用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政府的超前谋划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大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予以解决。
 
  四年的实践,使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我们几年来一直坚持和发扬的“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绿园精神,是我们勇往直前、艰苦创业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和领悟到:政府必须自觉接受区委的坚强领导,主动争取区人大、区政协的真诚理解和全力支持,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是政府的首要政治职责,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最大需要;必须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勇担风险,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成功基石;必须切实发扬进取精神,把握开拓创新的时代主题,谋划实施跨越赶超的新举措,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必须切实提高落实能力,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沉下身子干实事,脚踏实地抓落实,这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过去四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的四年,是我们面临复杂形势,经受严峻考验,广大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奋勇拼搏的四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四年;是城市化步伐快速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四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驻区企事业单位、部队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热情帮助的结果,更凝聚着全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成立一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础上,实现了真诚合作。